——改革开放40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大事回放(下)
滔滔汉江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襄阳人。汉江北岸,坐落着一家公立三甲医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1978年至2018年,走过40年壮阔征程,经历40载风风雨雨,襄阳一医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与腾飞。
十一、建立远程会诊中心
2005年,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与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卫生服务中心就一例消化系统疾病开展远程医疗会诊。目前,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与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医院,以及对口扶贫村等开通了远程医疗会诊工作台,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十二、兴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6年,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兴办的高新区紫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湖北省示范、襄樊市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十三、建立心梗绿色救治体系
2007年,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在全市率先建立心肌梗死绿色救治体系。目前,该科能成功开展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等,2017年成为全市较早建成的国家级胸痛中心。
十四、28层住院部大楼启用
2008年3月7日,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投资2.1亿元建造的28层(43000平方米)住院部大楼启用。
十五、1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2010年12月30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获评省级重点专科。目前,已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急诊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超声影像科、护理共12个科室晋升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十六、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挂牌
2011年3月27日,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揭牌仪式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标志着该院正式由单一临床型医院迈入医疗教学相长型医院。
十七、“智慧医疗”进入医院
2012年10月16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门诊自助挂号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服务窗口排长队的问题。目前,该院全面实施“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模式,提供网上挂号、自助挂号、移动支付、报告单推送、诊间结算等多平台创新服务,让“指尖上看病”预约、挂号、缴费、查询功能全覆盖。
十八、军工医院并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4年8月13日,原襄阳市军工医院正式并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医院西院区。
十九、研究生工作站落户“一医”
2014年9月22日,湖北医药学院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生工作站正式揭牌,标志着医疗机构高校研究生工作站落户襄阳。
二十、引进320排CT设备
2017年4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320排CT设备。如今,医院拥有3.0T核磁共振、320排CT、ECT、数字血管造影机(DSA)、高能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四维彩超、飞秒激光、各种腔镜等一大批国际国内先进医疗设备。
二十一、医院通过“三甲”复审
2017年5月25日,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处副处长王燕宣布: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三甲复审现场评价。2018年4月,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颁发“三级甲等医院”牌匾。
二十二、两个科研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8月17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两个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申报成功,肿瘤科胡鹏超博士、药学部张瑜博士分别获得20万元、20.1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这是该院建院以来实现国家级基金“零”的突破。
二十三、开办医养融合养老院
2018年3月,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樊城区社会福利院合作开办医养融合养老院。
二十四、陈孝平院士工作站落户“一医”
2018年9月12日,陈孝平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在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揭牌,襄阳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院士级”医疗服务。如今,医院形成了“三站两平台”,即陈孝平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诺贝尔奖工作站,打造省级标准中心实验室和超声实验室。
(刘晓东整理龚波编辑王健策划)